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第二十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盖解常道与上德同谊,近人读‘常为‘尚,不知古人实已先之。
这些不同的解释组合在一起,对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会是怎样一种复杂的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汤漳平等亦赞成朱谦之的观点,说:朱谦之此说体会到《老子》一书的核心思想,即万事万物均处于变化的状态中,‘道‘名也不例外。三是对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中两者的含义,学者们或认为指无名有名,或认为指无有,或认为指无欲有欲,或认为指始母,或认为指妙徼,等等,众说纷纭。而字是对名之内涵的解释。而以观其徼中的其,则指的是有名即宇宙万物本原之作用。
陈鼓应说:第一个‘道字是人们习称之道,即今人所谓‘道理。焦竑说:常者,恒久不变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四时变化,而能久成。
王孝鱼说:船山认为,老子的本意是:……凡可以遵而行之,为人利用的各种具体的道,就算不得永恒不变、统摄一切的道。……这里的大意就是说:凡一切可以言说之‘道,都不是‘常道或永恒之‘道。是则‘常者遮绝有无而为言,非上义也。这种看法其实有它不合理的地方,……‘道是可以说的。
……第三‘道字即二十五章‘道法自然之‘道,……乃老子学说之总名也。第二个‘道字,是指言说的意思。
……恒久的大道不可言说。然而,古今学者对道可道,非常道的解释是如此地丰富,我们不可能在此一一作具体的介绍,故只好据其大端,把它们归为不同的类,作扼要的介绍。这两者,在老子观念中往往是纠缠在一起,分不十分清楚。第一章中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指哪两者。
而帛书本则肯定道之可道的一面,似更符合老子的风格:三种传世本作‘道可道,非常道。本书用‘常字作形容词者凡数见,皆斯义也。如张松如说:惟‘恒作‘常,盖为避汉孝文帝刘恒讳。至于陈鼓应说常道可以‘永恒释之,却不当以‘不变作解,因老子之作为宇宙实体及万物本原的‘道,是恒变恒动的,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朱谦之可谓如出一辙。
或把常道释为恒久存在之道,或把它释为平常之道,或把它释为上道即上乘的道。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四句应从何处断句,是从无有断句,还是从无名有名、无欲有欲断句。
如若把道理解为包含道之本体与道之作用两个方面,则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虽然同是一个道,但道之作用是可以言说的,而道之本体则是不可言说的,道之作用不等于道之本体,故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周礼》师氏疏云:老子有三等之德,《道经》云:道可道,非常道。
对于这种宇宙万物的本原无声无形、无法言说,而宇宙万物本原的作用可见可知、可以言说的特点,一些学者也从道之体用即道的本体和作用的角度作了深入的揭示,如陆希声说:夫道者,体也。……历来注老诸家,都把‘道可道的末一‘道字,解为称道的道。有名,万物之母,其意思便可以得到合理、清晰的解释。大道不可言说是指大道的内涵不能用普通的叙述性语言正面加以宣示,但不等于不能用启示性的语言加以指点。……韩非释‘常字为永久不易之义,颇得老氏之旨。而所谓字,指的是表字,即在本名外所取的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另一称呼,如孔子名丘,字仲尼,仲尼即与丘含义相关的表字。
……‘常,是经常不变的意思。但相对于宇宙万物本原的作用来说,道便是名,因为宇宙万物本原的作用是可见可知、可以命名的。
《老子》这个《道经》第一章,开宗明义是要讲他的‘道。《广雅·释诂》二:‘道,说也,第二‘道字应从是解。
常道是恒久不变的,还是恒久变化的。言道可道,不足为上道。
宇宙万物本原之作用则包括创生宇宙万物,并作为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准则等,因这种作用是可见可知的,故老子字之曰道,即把宇宙万物的本原取字为道,因此,道首先是宇宙万物本原之字,但同时也是宇宙万物本原的作用之名。或把可道中的道释为言说,或把它释为践行,或把它释为因循。因为所谓道之本体,即非常道中的常道,它是恒久不变的,对此,《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有明确的论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当然,也会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从无有断句,读作无,名有,名、常无,欲常有,欲,把此两者释为无和有,照样能较顺畅地解释该章的意思。
有其迹,则非吾之常道也。因为宇宙万物本原的作用显现于外,是可以言说的,故说道可道。
其作用表现为创生宇宙万物,并作为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准则等,此作用可见可知,可以言说,故老子字之曰道。《老子》第四十章谓:‘反者道之动,便以道为动体。
如张默生说:‘道,指宇宙的本体而言。二、从道之体用看道可道,非常道的内涵 由上可知,学者们对道可道,非常道的解释存在的分歧还是很大的。
……可以注意的是什么呢?就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非真常者而执以为道,则言仁而害仁,尚义而害义,袭礼而害礼,煦煦孑孑诈伪之习出,而所谓道者弊,而安可常乎?……盖可道可名者,五千言之所具也。4.虽然对道可道中的第一个道、对常道的解释并不完全相同,但都把可道中的道释为践行、遵行的意思。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结语 综上所述,因为学者们对《老子》首章起首之句道可道,非常道的含义众解纷纭,迄今并无定论,故笔者对它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其大略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包含本体和作用两个方面,宇宙万物本原之本体无声无形,无法命名。为了使问题的讨论能呈现出较为清晰的线索和层次,在此拟先介绍古今学者关于道可道,非常道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解释,分析其中的得失,然后再提出笔者认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因此,在陈鼓应看来,常道可以说是永恒之道,但不能说是不变之道:‘常道之‘常,为真常、永恒之意。而所谓动,则指事物改变原来的位置或状态。
其次,从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两句来看,笔者认为,其中以观其妙中的其当指无名,因为老子认为,人只有进入无思无欲的状态,才能体悟到宇宙万物本原之本体,如第十章中所说的涤除玄览,第十六章中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第四十八章中所说的为道日损,指的都是体悟宇宙万物本原之本体的具体方式,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意即常常处于无思无欲的状态,来观照无名即宇宙万物本原之本体的玄妙。那么,这里的常究竟应该指恒久不变,还是指恒久而变化呢?对此,笔者认为,这里的常应该是恒久不变的意思,把常释为恒久而变化的观点系混淆了道之本体与道之作用的区别而造成的。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